庄银安创办的《光华日报》仍在发行
今天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0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一些学者看来,背后默默支持革命的华侨与华人功不可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厦门籍华侨是辛亥革命的一支生力军,无论是从思想上、舆论上还是组织上,都凝聚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
厦门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陈毅明女士介绍说,辛亥革命期间,有47位祖籍厦门的华侨青年从仰光、日惹、吉隆坡、槟城、太平、新加坡自费回到厦门参加“炸弹队”,还有的辗转到湖北参加敢死队。厦门华侨可谓是100年前辛亥革命的一支生力军。
今年4月,86岁高龄的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黄猷先生牵头成立了“辛亥革命与华侨”课题组,专门研究华侨尤其是闽南籍华侨在辛亥革命中所起到的重要历史作用。课题组成员包括厦门华侨博物院退休干部颜如璇、厦门文联泓莹、马来西亚槟城同盟会最早骨干丘明昶的长孙丘鼎民先生等。如今,该课题组已完成了课题的研究。
经过考察研究,黄猷认为,漂泊在海外的众多华侨更能深刻体会到国家强大的重要性。所以,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无私地献身、胜利后不计名利地位,就是这些厦门籍华侨的特点。
陈楚楠被誉为“南洋革命党第一人”
厦门籍缅甸华侨 担当筹饷局局长
没有钱革命寸步难行。为了筹集经费,孙中山在南洋各主要中华革命党支部先后成立了筹饷局。陈毅明介绍说,由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侨以雄厚的财力、人力、物力给革命活动予大力的支持,当时,清政府派驻缅甸的领事曾经以没收华侨的财产相威胁。
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由于新政府财政困难,孙中山先生还多方努力在福建华侨比较集中的南洋各埠筹集军费。1916年2月,中华革命党在厦门发动武装起义。缅甸、槟城和吉隆坡等南洋华侨知道后,即派人携款前来支持。
厦门籍缅甸华侨徐赞周,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1911年1月,徐赞周发起成立缅甸华侨兴商总会,团结华商,支持祖国革命。武昌起义后,他任缅甸华侨同盟会参谋部部长、筹饷局局长,一个月之内,在广大侨胞中募得捐款10万缅盾。
1931年,庄银安回故乡定居。这是位于厦门海沧的庄银安旧居,又名“映碧轩”,系两层西式建筑。
为革命出钱办报 有的至今仍发行
孙中山依靠华侨,创办了许多报纸和阅书报社作为革命的舆论阵地,其中由祖籍厦门华侨创办的报纸数量众多,甚至100年前创办的报纸至今还在发行。
1908年,缅甸厦门籍华侨徐赞周、庄银安等在缅甸先后创办《光华报》、《进化报》、《全缅公报》,宣传反清民族主义革命思想。
1907年起,厦门籍华侨陈楚楠联络当地的华侨革命先进创办《中兴日报》。《中兴日报》成为同盟会南洋分会的机关报。它一发刊,就与当地的保皇派报纸展开论战,孙中山曾以“南洋小学生”的笔名参加论战。它因同盟会南洋分会转移到槟城而停刊。它存在的3年间,宣传了同盟会自身,也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华侨革命分子。
创刊于1910年12月的《光华日报》,是厦门海沧人庄银安、丘明昶联络厦门禾山人陈新政、厦门灌口人黄金庆等同盟会员筹资创建的,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地区的主要宣传阵地和指挥革命行动的大本营。如今,《光华日报》仍在马来西亚全国发行,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中文报纸,也是马来西亚相当有影响力的华文大报之一。
各地同盟会会长 不少人祖籍厦门
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不少厦门人成为南洋各地同盟会的领导成员,如担任中国同盟会分会会长的有陈楚楠(新加坡)、庄银安(缅甸)、郑汉淇(菲律宾)等。
除了在侨居地积极参加和支持同盟会外,华侨们还回到家乡建立革命组织。1906年,福清人黄乃裳由同盟会派遣为组织者,来厦门从事革命活动。黄乃裳受聘为同文书院教习,介绍多人加入同盟会,有人称“厦门革命种子之散播,实由黄乃裳先主教同文书院始”。
此后,南洋的同盟会又派出华侨赴闽南活动。比如,黄锡山曾任同盟会闽南部会长,他竭尽全力在厦门组织群众,联络各方力量,并且在当地警察部队中发展革命力量。王振邦回厦门后,以万成客栈为秘密据点,建立同盟会组织,发展会员。为扩大革命力量,王振邦曾经设法联合厦门水口、胡里山、盘石各炮台以及营盘等地的防勇,在驻厦清军中进行策反活动,不少人在他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
本版文字:记者蒙少祥 图片均由泓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