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推进老龄事业全面发展 打造专职为老服务队伍
眼科专家为老年人检查视力。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十二五”期间,伴随着在我国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间出生的人口步入老年,厦门市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十二五”期末,全市老年人口预计达到28万左右,约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5.5%,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占全市老年人的19%左右。厦门市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同时还伴随失能半失能化、空巢化。人口老龄化迅速增长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例、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保障、长期照料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厦门市将着力推进老龄事业全面发展,将老年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作为老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老年人的根本利益;坚持为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合理配置和整合社会养老资源,确保城乡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坚持岛内外一体统筹发展,努力缩小岛内外老龄事业发展的差距,推动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在养老保障方面,厦门市将完善全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参保缴费的激励机制,逐年提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全民参保。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水平,建立全市统一的高龄老人养老补贴制度。 医疗保障方面,要做好福利院、养老院等托养机构的医疗服务工作,尽可能让托养机构的老年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各项服务。加强对贫困老年人的生活救助,制定和完善低收入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和残疾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的补贴政策,探索研究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补贴政策和建立家庭成员为主照顾老年父母的奖励扶助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做好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保证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市老年基金会、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在救助困难老年人方面的积极作用。 打造专职为老服务队伍 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到“十二五”期末,厦门市要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城镇社区普遍建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有条件的村建有集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和日间生活照料于一体的支持家庭养老的服务站(点),2012年在城市社区基本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重视以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的补充作用,组织开展对纯老年人家庭的结对关爱活动,扩大结对关爱覆盖面。 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着力打造专职服务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专业化为老服务队伍。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和为老服务队伍的培训工作,建立和实施专业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和为老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到“十二五”期末,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的培训和持证上岗率力争达到85%以上。 加快为老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力争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之间快速、及时、准确地对接。鼓励有条件的区建立老年人基本状况、求助热线和为老服务网络试点,逐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联网的基本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实用的养老社会化服务。继续支持办好“温馨夕阳”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加快老年人居环境体系的建设。积极参与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创建活动,力争使厦门市成为“老年友好型城市”。鼓励有条件的区组织指导社区积极参与“老年宜居社区”、“老年温馨家庭”的创建活动,营造适合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人居环境。此外,将在市区显要位置建1-2座反映尊老敬老主题的城市雕塑。 将新增养老床位5020张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新增福利养老床位5020张,其中公办1620张、民办3400张,使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到35‰以上,基本满足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继续做好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厦门市爱心护理院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加强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建设,包括启动市老年活动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各区文化馆、街(镇)、社区(村)文化室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各街(镇)建有一处老年活动中心(室)和室外健身活动场地;逐步建设和完善社区(村)老年活动场所,活动中心(室)和室外健身活动场地的建设要纳入社区(村)办公用房建设规划。 深入推进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公共场所为老年人创造无障碍条件。新建城市道路和养老场所无障碍率达到100%,已建居住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场所的无障碍率达到70%。继续扶持和推进城区老旧住房加装电梯工作,简化审批手续,出台财政补贴政策细则,方便老年人出行。 重视基层老年文化设施建设 着力提高老年文化活动水平,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厦门市老年文体活动的普及和提高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推广广场舞、秧歌、腰鼓等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创造条件,市、区要普遍设立老年体育指导站(点),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街道(镇)、社区(村)要因地制宜地开辟老年人健身场所;逐步建立老年人体质监测站,开展老年人体质监测指导工作。 市、区老年大学要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帮助指导基层老年学校办学,扩大对外对台交流;街道(镇)要建有一所规范的老年学校,社区(村)要逐步建立老年学校,争取“十二五”期末建校率达60%。充分利用社区(村)党员电化教育网和多媒体平台,大力发展远程老年教育,解决社区(村)老年学校缺师资、缺教材的困难,让老年人享受远程网络的教育。到“十二五”期末,争取全社会老年人入学率达到20%以上。 随着厦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扩大对老年人优待服务的范围,争取省外、港澳台地区长期在厦门生活的老年人同样享受居民敬老优惠待遇。 “十一五”回眸 从1040元提高到1814元 厦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全省第一 “十一五”期间,厦门市户籍老年人口从2006年初的18.3万,增长到2010年底的23.4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比例从11.8%上升到13%,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由2.52万人上升到3.89万人。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78.91岁,其中男性75.96岁,女性81.77岁。“十一五”期末,全民基本养老、全民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等相结合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各区普遍建立了老年人高龄补贴制度。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8.61万人,9.8万名退休人员进入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9.03%,社区管理率达到100%。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数连续五年增长,从“十五”期末的1040元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1814元,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实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办法,被征地人员月人均退养金725元。6.52万名年满60周岁以上但未享受任何养老待遇的城乡居民直接享受每月20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全市的养老服务机构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养老福利机构33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28家,公办养老机构5家,床位数达到5072张,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21.6‰,“十一五”期间新增床位数3878张。城镇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开展,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全市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272所,面积达6.4万多平方米。在校老年学员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2%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18.9%。 数字快览 厦门市老年基金会: 截止到2010年底,共助养特困老人3733人次;帮助患白内障的664位特困老人恢复光明;及时救助145位身患重病、因病致贫急需救助的老人。累计支出资金达900多万元。春节、老年节等节日组织慰问困难老人、百岁老人达12000多人次。 厦门市红十字会: 2009年至2011年8月,共救助患大病的老人(60岁及以上)97人,救助金额58.66万元。组织4场关爱老年人的志愿服务活动,110人次志愿者参与,共提供320小时志愿服务时间。 厦门市慈善总会: 2009年至2010年底,用于安老项目的经费达175万元。主要开展了每月助养孤老,新春慈善快车慰问特困老人,中秋情暖困难老人,重阳节助老系列活动,复明工程等活动。 敬老典型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一直以来,厦门市的老龄事业都得到了广大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积极参与,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加入到老龄慈善事业的队伍中,大大丰富了厦门市老龄事业的文化、物质和社会基础。许多爱心人士不求回报,不抱期待,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崇高的境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近年来,涌现了很多深受老年朋友欢迎的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温馨夕阳”热线和“晨曦爱心车队”就是其中的代表。 多年如一日 准时静候谈心电话 厦门市“温馨夕阳”热线为老年人奉献了近3万2千多小时服务 2001年3月5日,厦门市“温馨夕阳”老年谈心专线开通。这是一条以老年志愿者为主体的公益热线,从此,厦门市的老年人就有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 9年实现三次跨越 9年多来,专线的老年志愿者们不计报酬,不怕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坚守着这一块“阵地”,使得专线实现了三次跨越: 2007年,专线在市老龄办的支持下,与厦门市电信局、厦门市老年基金会等单位合作,在谈心专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通了厦门市2012999老年服务热线,扩大了服务范围。热线不仅与老年人谈心,还提供了健康、法律、生活等免费的咨询。 2010年元月,由服务于老年热线的全体志愿者组成的“温馨夕阳”志愿服务队编入市老龄办组建的厦门市老年志愿者服务队,成为厦门市老年志愿者第三服务队。 2010年3月中旬,在庆祝谈心专线开通九年后,志愿队又开通了“温馨夕阳”老年服务网站,从而形成了以“温馨夕阳”为品牌并拥有志愿队、服务热线和服务网站等为支撑的为老咨询服务平台。 成为老年服务的名片 “温馨夕阳”作为一个为老服务公益品牌,依靠的是厦门市老龄办的坚强后盾,依靠的是众多志愿者的共同奉献。9年多来,先后有100多位老、中、青志愿者在热(专)线工作过。目前,在线服务的志愿者有54人,社工服务站的志愿者有16人,其中老年志愿者35人。在这些老年志愿者中,有年过七旬的资深医学专家、退休的主任医师,也有经培训上岗的善解人意的从事心理慰藉的退休人员;有曾经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志愿者,也有至今还兼任多种社会职务的在职教授;有教师、技术人员,也有经理、企业职员等。 9年多来,在这个小小的群体中,出现了很多感动的人和事。有不计得失,冒着暴风骤雨自费乘出租车从郊区赶到市内专线所在地、只为了能按时上线的老教师;有不辞辛劳,既当班接线又承担专线所有繁杂日常事务的总干事;有年老体弱,甚至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后仍要求上线服务的坚强老太太;也有克服家人住院、病逝的困难与悲痛却不肯落下值班的老工会干部;有三年如一日,准时静候电话的老主任医师,也有为了让病人听得更明白而说得声音嘶哑的医学专家;有为老年人仗义执言、讨回公道的法律志愿者,也有为解瘫痪在床的老劳模的生活之忧而奔走联系的公安老干警;有退休后放弃有报酬的工作立即转来当志愿者的退休老干部,也有耐心剖析案例、讲解咨询知识的老心理学专家等等。 截至2010年底,专线与热线共为厦门市老年人奉献了近3万2千多个小时的服务,接谈电话3600多通,专线还接待了189人次登门倾诉的老年人。“温馨夕阳”正逐渐成为厦门市老年服务的一张名片。 “晨曦爱心车队” 带孤寡老人赏鹭岛美景 已累计出车120多台次,送出物资6万多元 谈到刚刚过去的中秋节,101岁高龄的陈对阿嬷,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今年她博到了状元——这也是100年来,她博到的第三个状元。可是,和她一起居住在厦港街道托老院的24位老人还不知道,这场博饼是谁安排的。 老人们是被一队私家车接走的,车队成员与老人们非亲非故,车有宝马、奔驰,也有奥迪,车队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晨曦爱心车队”。他们义务将老人接出来兜风、博饼,欢度中秋佳节。据了解,博饼宴的提供方——“苏大姐火锅”福津店的老板罗女士,也是车队队员。 车队成立于今年年初,车友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其中包括企业高层骨干、公司老板、老师等。一到周末,大家就开着爱车到社区,无偿载孤寡、行动不便的老人出来,带他们观赏鹭岛的美景。 车队队长王世伟告诉记者,有一次下社区,他无意中听到有个老人感慨:“环岛路长什么样,我从没去过。”王世伟在惊讶之余,立即呼朋唤友,联系了7部私家车,载着这个社区的25位空巢、低保老人,直奔环岛路。 王世伟至今还记得那一幕:那天阳光明媚,在环岛路上,一位老阿嬷拉着他的手说:“让我多玩一会儿,82岁啦,不看就没机会了……” 王世伟的爱心义举,得到了很多朋友、爱心人士的响应。爱心车从最早的7部发展到现在20多部。车队已多次组织活动,包括载困难老人到集美鳄鱼园参观,品尝鳄鱼蛋;开展“爱心月饼中转快线”活动,送2000多份爱心月饼等物资给困难老人、社区低保户、独居者、空巢老人等,送净水器到敬老院,与老人们博饼联欢。 截至目前,车队已累计出车120多台次,志愿者服务累计478小时,送出的物资合计6万多元。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李晓平 |
- 2011-10-05新闻大篷车重阳节特别行动 筹335万善款助困难老人
- 2011-10-05厦门62位老人搭上敬老车 一天之内游遍鹭岛内外
- 2011-10-05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市 农村留守老人达4000万
- 2011-10-0483岁老人天天坟前对亡妻唱情歌 对遗照说我爱你
- 2011-10-04漳州全市百岁老人有209人 位居全省第三
- 2011-10-0485岁老人开画展 市民可免费参观
- 2011-10-0268岁老人遇车祸坠崖靠吃昆虫树叶坚持6天获救
- 2011-10-01莆田市领导分赴基层看望慰问百岁老人和特困老人